
本文转自:咸宁日报炒股配资之家
家校社手拉手,孩子们向光长
——我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扫描
本报记者 甘青 通讯员 张曙 徐甜甜
近年来,我市以系列务实举措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,将“协同育人”的理念转化为惠及未成年人成长的具体实践,从破解亲子沟通难题、构建多方联动网络到建立长效机制,逐步形成家校社同向发力的育人新格局。
从“各自愁”到“一起帮”
解开沟通小疙瘩
“以前跟孩子说话,我总爱说‘你该这样’‘你别那样’,直到体验了‘我说你折’的游戏,才知道自己多‘主观’。”3月底,咸宁市第四初级中学的家长会上,葛娟通过一个小游戏,让不少家长红了脸。
葛娟是校“心安”心理团队的专家,她让家长听指令折纸,自己却不看家长的动作。最后拆开纸,有的是正方形,有的是三角形——“就像咱们跟孩子沟通,总觉得‘我都说了’,却没问‘孩子听懂没’。”
这场《破解亲子沟通密码》讲座后,有家长试着蹲下来跟孩子聊天。以前孩子放学说“今天不开心”,家长会说“别矫情”;现在会问“是跟同学闹矛盾了吗”,孩子反而愿意多说几句。“原来不是孩子不听话,是我没找对说话的方式。”一位家长在反馈表里写道。
赤壁实验中学的家长陈丽,也曾为“管孩子”这件事发愁。孩子写作业慢,她急得直跺脚。去年参加赤壁“家长大讲堂”,听专家介绍“教育不是‘管’,是‘懂’”,她改了脾气。现在孩子写作业时,她不催了,先递杯牛奶问:“是不是遇到难题了?咱们一起想想。”
陈丽的变化,不是个例。赤壁的“家长大讲堂”举办了7期,线上线下覆盖42万人次家长,90%以上的学生家庭都听过课。从“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”,到“家长也做教育的主角”,只有先解开了家长的“思想疙瘩”,才能搭起家校沟通的“小桥”。
在咸宁市区十六潭公园的心理集市上,“情绪猜猜猜”摊位前,妈妈比着“开心”的表情,孩子立马说出“妈妈上次带我去动物园”;“糖果大轰炸”环节,13岁的李一诺把“爸爸会修所有玩具”写在贴纸上,爸爸接过时红了眼眶:“平时孩子内向,没想到他记着这些。”
一位妈妈说:“平时上班忙,跟孩子互动就是‘问作业’。今天玩游戏才发现,孩子会模仿我的表情,会记得我喜欢的颜色。原来陪孩子,不是‘在身边’,是‘用心在身边’。”
从“单条线”到“一张网”
织密育人防护层
10月的咸安永安街道凤凰社区,50多名家长和孩子拿着扫帚、抹布忙个不停。这是市第十四小学的“亲子护家园”活动——孩子和家长组队清扫主干道,老师在旁边跟家长沟通“怎么教孩子爱劳动”,社区网格员则讲述“垃圾分类小知识”。
“以前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,跟社区没关系。”参与的家长王师傅说,那天他和孩子一起捡草丛里的塑料瓶,孩子说“爸爸,以后咱们别乱扔垃圾了”,他才明白:社区也是课堂,劳动也是教育。
在赤壁,这样的“课堂”也很多。营里社区的暑假托管班,学校派老师辅导作业,社区腾场地办兴趣课,企业捐图书文具。以前家长暑假愁“孩子没人管”,现在孩子能在社区学画画、读绘本,还能跟同学一起做手工。
每周五下午,营里社区还会跟学校、家长一起“巡街”——清理校园周边的违规摊贩,劝导乱停车的车主。“以前校门口总堵,现在有社区工作人员、老师、家长一起管,孩子放学安全多了。”一位接孩子的奶奶说。
赤壁的家校社协同,不仅关注着孩子的学习和出行,更关心着孩子的饮食。去年推进校园餐改革,赤壁选了楚农供应链公司统一配送食材,蔬菜每天每批次必检;建了“数字食堂”,家长刷微信就能看孩子在学校吃了什么;每所学校都有“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”,家长能去食堂“找茬”。现在学生和家长对校园餐的满意度达到了95%。
“不是学校做不了,是大家一起做,能做得更好。”赤壁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。从社区提供实践场地,到企业捐资助学,再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,咸宁把家庭、学校、社区的“单条线”,织成了一张“育人网”——孩子在学校学知识、在社区练本领、在家里享温暖。
从“一阵风”到“常态化”
筑牢成长大根基
9月1日,咸宁44.4万名中小学生同上“开学第一课”。屏幕里,“中国好人”范晓霞跟孩子们说“要做追光的人”;赤壁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,在中试谷摸了3D打印机;咸宁市第十八小学的新生,穿着汉服“击鼓鸣志”——这堂“云课堂”,把思政、科技、传统文化都“装”了进去。
从2023年开始,我市连续开展“开学第一课”。2023年54万名学子同上,2024年覆盖近40万学生,今年邀模范典型寄语,三年下来,浏览量超246万人次。“我们的目的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,让‘开学第一课’变成‘成长第一课’。”市文明办的工作人员说。
孩子的心理健康,更是咸宁放在心上的“大事”。今年5月到6月,第三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举办了2175场活动,吸引40多万人参与。通城县实验学校在中考前,心理老师黎伟带学生做“呼吸放松”训练,学生李雅琴说:“以前考试紧张得睡不着,现在会深呼吸调节,轻松多了。”
通山县开展“百场辅导进百校”,学校“点单”要什么课,专家就“接单”去讲。通羊五小想要“压力管理”课,通山一中的阮玉竹老师立马去了,160多名师生听得认真。全市132名专家,跑了102所学校,做了120余场辅导。
为了让心理关怀“不打烊”,市卫健委还开通了“12356”心理热线,到现在收到了458次求助;崇阳把《心理健康四步走》做成校本课,放进小学课表;赤壁的“心灵剧场”,线上播放量超20万次。
赤壁还实施了“三定三到位”:给学校定实施方案,给社校定协同活动,给工作定评价标准。“不是干了就算,是要干好、干长久。”赤壁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。现在,营里社区的“校社联席会”每月开,大桥社区的“家长学校”每周讲。家校社协同,已经成了咸宁教育的“日常”。
教育就像种庄稼,学校是“田”,家庭是“肥”,社区是“阳光”——少了哪一样,庄稼都长不好。
在咸宁,家长不再是“教育旁观者”炒股配资之家,社区不再是“教育局外人”,学校也不再是“教育独行侠”。从一场讲座、一次游园,到一项制度、一个机制,咸宁正用实在的行动,把家校社协同的“大文章”,写在孩子的作业本上、社区的活动里、学校的课堂中。
易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