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电影《建党伟业》以恢弘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从清朝灭亡到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,场面宏大,人物众多,许多知名演员纷纷登场演绎,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。作为一部献礼片,电影的创作自然有不少艺术性的发挥,但在还原历史细节方面,却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。虽然艺术创作的自由是允许的,但作为一部“写实”性质的电影,历史事件的还原应当更为严谨。实际上炒股配资之家,历史本身的真实与精彩往往远超过任何虚构的改编。接下来,我将通过几个细节,尤其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(“一大”)的描述,来指出电影中的一些历史失误,并探讨为何在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时,原本13位代表中少了一个——后来成为汉奸的陈公博。
首先来看看电影中对“一大”代表住宿地的描绘。在电影中,代表们住在博文女校的宿舍,床铺整齐,每张床上还挂着蚊帐。镜头中,陈公博夫妇(由佟瑞欣饰演)走进宿舍,和其他代表打招呼。实际上,“一大”代表的住宿条件远不如电影中的美好,且代表们并非都住在同一个地方。湖北代表陈潭秋烈士曾回忆道,13名代表中有9人住在博文女校宿舍,而陈公博夫妇早早预定了条件较好的大东旅馆。张国焘曾不满地回忆道:“他(陈公博)带着他的漂亮妻子住在大东旅社,整天忙于私事。”此外,“一大”代表周佛海回忆称,代表们分住在不同的房间,毛泽东住在靠西的一间,房间非常阴暗,且没有床铺,“他一个人睡在一块木板上,而我们则都铺席子睡在地板上。”
展开剩余78%接下来看第二个细节:电影中描述了会议进行过程中,突然有陌生人闯进来,马林(共产国际代表)立即警觉,命令大家撤离。随后,代表们从前门离开,并回到女校宿舍继续整理物品,准备逃离。实际上,真实情况并非如此。代表们在从李汉俊家撤离后,并没有返回博文女校,而是去了渔阳里二号,这是上海临时中央租赁的房子,也是陈独秀在上海的住处。陈潭秋回忆道:“大家分开后,各自找旅馆住宿,不敢回到博文女校,因为我们推测,敌人已经跟踪到博文女校,发现了我们的会议。”有趣的是,虽然大部分代表已经撤离,周佛海因肚子不适没有参会,他独自留在宿舍。当天午夜,他突然醒来,看到毛泽东悄悄进屋,询问是否发生了什么事。
接下来是电影中另一个情节:闯入者是法国警察、密探和背着长枪的警察。导演显然是想通过这一场面制造紧张气氛,但事实上,真正的危机出现在之后。陈公博曾回忆,会议结束后,他和李汉俊留下来谈话,但很快就有几位警察出现在他们面前。陈公博记得,“三个法国警察和四个中国便衣密探突然闯进来,至于外面还有多少人,我就不清楚了。”这个细节虽然被戏剧化处理,但实际上,真正的悬念出现在会议临近结束时。
第四个细节是电影中的一幕,陈公博发现桌下有一张纸角露出,警探们并没有注意到,而他迅速用脚把纸踢到桌底。电影中,这张纸被描绘为《共产党组织大纲草案》,或者《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》。然而,历史的真相是,陈公博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蹲下去踢纸,而是将这张纸藏在了写字台的抽屉里。陈公博回忆道:“当警探上楼后,气氛异常紧张,有两人严密看守着我,不允许我起身、说话,甚至不准喝水。”警探搜查了大约一个小时,却没能发现这张重要的纸张。陈公博后来解释说:“也许他们更关注那些隐秘的地方,而忽视了公开的抽屉,或者因为那张草稿写得杂乱无章,他们认为它不过是张不重要的纸。”
第五个细节涉及陈公博夫妇返回大东旅馆的情节。电影中,陈公博与妻子李励庄在电梯里与一对紧张的男女相遇,男方的手枪掉在了地板上,陈公博拾起后快速收进腰间,这一幕显得戏剧性十足。然而,历史的真实是,陈公博在离开李汉俊家后,发现自己被跟踪。为此,他绕了几圈,甚至去看了几分钟电影,才回到大东旅馆。陈公博后来回忆说:“我回到房间后,叫妻子打开行李箱,把所有文件都烧掉,放进痰盂里。”这一过程中,陈公博的心情和经历要比电影所呈现的更紧张、复杂。
第六个细节较为无关紧要,但也是电影中的失误。在电影中,陈公博夫妇躺在床上盖着羽绒被,然而根据陈公博的回忆,“那天晚上是上海最热的时候,我们俩几乎被热得睡不着觉,最终把席子拖到地上,才好不容易入睡。”事实上,1921年上海的天气炎热,空调并未普及,羽绒被在这种情况下并不符合历史背景。
最后,历史上,陈公博最终并未参加在嘉兴南湖上的会议,因为他在返回大东旅馆后,经历了一个令人惊恐的事件——与一对男女在电梯里相遇,男方手枪掉落的那一刻,警察来临,使得他决定与妻子一起离开上海,最终前往西湖避难。这一细节比电影中的虚构情节更加紧张和复杂,且具有更高的历史真实性。
这些细节的失误与不严谨处理,虽然在电影艺术中可以理解,但历史的真实更加生动和扣人心弦。通过还原这些细节,或许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